如何避免瀘州奇石重蹈蘭草衰亡之路
時間:2013-05-22 來源:瀘州新聞網 作者: 楊茜 牟科 吳雪梅 點擊數:核心提示:一面是逐漸枯竭的長江石資源,一面是日趨攀升的奇石交易額。如何避免瀘州奇石重蹈蘭草衰亡之路,引起業界反思
瀘州奇石產業規劃是當務之急
2012年,20多萬人次的客商來到瀘州達成9000多萬元的成交額。一面是逐漸枯竭的長江石資源,一面是日趨攀升的奇石交易額。如何避免瀘州奇石重蹈蘭草衰亡之路,引起業界反思。
每天都有許多奇石愛好者到瀘州藍田街道何家壩奇石村河灘地挑選奇石
兩年前,李永忠騎著摩托車到藍田機場江邊撿長江石。從去年開始,他把交通工具換成了自行車,往年每天撿兩麻袋奇石的盛景不再,如今,一天能撿上一塊奇石已是最好收成。去年,20多萬人次的客商來瀘達成9000 多萬元的成交額。一面是逐漸枯竭的長江石資源,一面是日趨攀升的奇石交易額。如何避免瀘州奇石重蹈蘭草衰亡之路,引起業界反思。
外國人鐘愛的奇石村
到瀘州的外國客人大多都會奔赴一個地方--藍田街道何家壩村,這里是我市著名的長江奇石村,每天都有外國客商來此挑選奇石。何家壩村背靠長江,這一帶的長江沙灘寬闊,砂石豐富。上個世紀90年代末興起的城市建筑浪潮,使得長江邊上砂場林立,翻挖出了精美的長江畫面石。山水、人物、文字,任何一個地方的畫面石都不及瀘州長江石靈動生趣。漸漸地,偶有長江石在市場上售出高價,何家壩村的村民開始到江邊上撿石頭售賣。
2004年,在云南巧家收購水晶石的江蘇人王慶喜第一次見到了瀘州的長江石。在一家出售水晶礦石的店鋪里,王慶喜看到三塊山水畫面石。“我一下就被迷住了,石頭上面的山水一眼就能看出來,我花了一萬五把那三塊石頭都買了,帶回家后有朋友要買,轉手就賺了一倍多。” 當時,王慶喜在江蘇做燈具生意,當從老板那得知這幾塊石頭出自瀘州時,他感到一陣欣喜,因為他的妻子曾肅東正是瀘州人。王慶喜放棄了燈具生意,拉著妻子回瀘州考察,著手開奇石店。
王慶喜回到瀘州,了解到何家壩是瀘州奇石的主要產區之一,讓他驚奇的是,村民們把奇石胡亂堆在院壩中,石頭一堆一堆地賣,一塊石頭最多也就賣10塊錢。“人家賣畫都要裝裱一下,石頭也應該打扮一下,我想應該給每塊石頭做一個座子,擺在家里也好看一些,成本也就幾塊錢,但有了座子石頭賣得價格高多了。”王慶喜開始自己用木頭做座子,在王慶喜的帶動下,何家壩的商家開始給石頭裝上座子,催生了專門生產座子的廠家。“現在何家壩,賣座子的比賣石頭的賺得多。”
王慶喜的奇石店名叫“幸運石”,2005年在佳樂廣場開了一年后轉到何家壩經營。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收入,只是說,最高峰的時候,曾經一個月賣出30萬奇石。 “我毫不客氣地說,我到外地去,受到的待遇比官員要高得多。”作為何家壩奇石產業的領軍人物之一,王慶喜通過奇石結交了無數外地客戶。每天都有韓國、新加坡的客商慕名來到他的 “幸運石”。“最遠接待過德國的客人,外國人當中韓國的最喜歡長江畫面石,他們都是幾噸幾噸的買,聽說在韓國也賣得好。”
奇石業主年收入200 萬
去年5月開業,7個月的銷售業績達到80 萬。浙江商人周國平預計自己的奇石店“堡石居”今年的銷售收入將突破200萬元。一個開業不到一年的小店,周國平有自己成功的秘訣。周國平的妻子是龍馬潭區羅漢鎮臨港社區人,臨港社區此前有一個更為奇石界熟知的名字:高壩村。高壩村與何家壩村是瀘州奇石市場最紅火的兩個市場,也是瀘州奇石的主要產區。 2011年,周國平接觸到瀘州奇石,一發不可收拾。“最開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到江邊上撿石頭,看到農民賣石頭的,不管好的壞的,只要有花的全部買回來,我老婆都說我瘋了。”周國平說,初入行,自己也交了一些“學費”,逐漸摸索出門道,一塊精美的奇石,需要同時兼具“形、色、質、紋”。
下決心做奇石后,周國平到上海、蘭州、云南等地做了充足的市場調查。“高壩村是個一級市場,很多人一車一車地賣石頭,這是上天賜予的藝術品,應該好好地包裝一下。”周國平投入200 多萬元啟動了“堡石居”長江石鑒賞中心運營。他請設計人員設計了“堡石居”形象標識,并對店面進行了裝修。走進堡石居,典雅的氣息撲面而來。白色木質展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各色奇石。周國平還請專業人員開通了“堡石居”網站,通過網絡平臺展示產品。他為每一塊石頭制作了禮盒,讓奇石搖身變為高檔禮物。他的這些做法,為他贏得了更多商機。“過年后,每天都有人來買石頭,今年估計要超過200萬。”周國平說,在自己業績增長的同時,“堡石居”的第一個加盟店--武漢“堡石居”店即將開業。
周國平起步晚,如今卻已經成為高壩奇石銷售業績的領頭羊。本地同行、“觀石臺”奇石店業主賴彬評價他說,周國平為本地商家帶來了新的思想,一些本地商家也學他開始注重裝修和文化品位的注入,提高奇石的附加值。
奇石商戶外地人占80%
撿石人最愛的季節是冬天。
經過一個漲水季的沖刷,石頭裸露在沙灘上,容易翻揀。何家壩與臨港社區的撿石人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到江邊,他們手里拿著翻揀石頭用的鐵鉤和裝著清水的礦泉水瓶。大片的石頭灰撲撲地躺在沙灘上,只有用清水沖洗一下,才能看出身上的花紋。家住藍田街道的李永忠輕車熟路,他帶著能裝1升水的礦泉水瓶,瓶蓋中鉆了一個小孔,右手拿著鐵鉤。看到形狀較好的石頭,他把瓶子中的水擠出來,將石頭打濕,石頭變鮮艷了起來。
4月已經不是撿石頭的好季節,但最近有挖掘機在砂場翻砂,李永忠還是每天下午來到何家壩江邊撿石。“我以前都是騎著摩托車來的,那個時候每天都要馱兩麻袋回去,現在每天撿一兩個,騎自行車就可以了。”
除了長江畫面石,近年來,不少撿石人在長江邊撿到了質地光滑玉石,由于不同于任何一個產地的玉石,他們稱其為“長江玉”。隨著畫面石的枯竭,“長江玉”在市場上逐漸興起。從1998年開始,何家壩村和臨港社區的失地農民開始在長江邊上撿石。臨港社區的居民劉培學是當地最早的撿石人之一。劉培學搞過銷售,種植過奇花奇樹、名優水果,最終找到撿奇石的路子。經過幾年的努力,經濟狀況得以改善。1998年至今,他銷售奇石收入達60余萬元,未出售的奇石價值100萬元以上。
當地撿石人富裕后,不再把撿奇石當做工作,轉而以出售、收購奇石為主。何家壩村支部書記梁富貴說,何家壩的撿奇石和出售奇石的人約有100戶,外地人占80%,本地人的收入還是以進城務工為主。
撿奇石是一項危險的工作。為了得到最完美的石頭,撿石人經常在挖掘機和推土機旁翻揀,以便機械翻挖出后第一個搶到石頭。一對來自雅安的兄弟長期在何家壩撿奇石,弟弟站在石坡上翻揀石,不幸被機械推下的石頭掩埋。后來,兄弟倆所撿的奇石一塊賣出30萬的天價。
不愁銷路愁資源
雖然收獲了巨額的財富,奇石經營者也有許多擔憂。
做奇石生意,需要容量足夠大的倉庫。何家壩村處于藍田舊城改造區域,臨港社區是瀘州經濟開發區腹地,兩個奇石村都面臨拆遷的命運。賴彬說,現在找一個合適的倉庫很難,很多當地的失地農民住進了高樓,沒有院壩來堆石頭。業主們也不敢在店面裝修上投入太多,怕萬一拆遷,到時候收不回成本。對此,市奇石協會副會長周軍然表示,場地問題應該交由市場解決,這也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然之路。據周景然介紹,我市已在西南商貿城規劃了一個“奇石城”,現在已經100多位商家報名入駐。
近年來奇石資源的減少也成為經營者們的心結。王慶喜說,2005年收購奇石時,還是幾塊錢一個,品相很好,現在幾百、幾千都難收到一個好的。“現在銷路不愁,愁的是資源。”王慶喜說長江石開采的空間預計還有10至15年。
周國平則把收購范圍擴大,從江安到合江,許多人撿到石頭都會打電話給他。他也估計長江石開采的時間有限,但他認為,畫面石沒有了,還有更多新的奇石品種,例如玉石等,從這個角度說,市場還有很大空間。
周軍然則認為,受制于工具,現在能翻挖的都是江岸邊上的奇石,還有很多奇石在河床和江心,以后借助大型工具還可以加大奇石產量。在臨港社區黨支部書記費永剛看來,奇石產業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資源也不是場地,而是奇石業主低端的銷售方式。“不論是何家壩和臨港社區,都是一級市場,都是粗放型的市場。”費永剛說,一車一車地賣石頭在當地屢見不鮮,許多業主沒有包裝意識,也沒有長遠發展的意識,這才是奇石發展的癥結。
4月7日,我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批準為“中國長江奇石文化城”。不論是業主還是主管部門,都認為這是利好消息,這面金字招牌有望帶領奇石走出困頓。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