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遇,是情懷和心靈的共振 圖
時間:2020-07-05 來源:石 界 作者:萬丹柯 點擊數:賞石的主體是人,對象是石。二者在具體的賞石關系發生之前是否自身就已經具備了某些特征和條件,才會有美感的產生?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無論是俞伯牙還是鐘子期,在他們相遇之前就已經一個善鼓琴而一個能知音了,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成為伯牙或子期的。
也就是說,對象(觀賞石)自身是否有其能感動人心的條件;而主體(欣賞者)是否具有一定欣賞能力,是賞石美的前提。而且雙方這些自身條件所達到的層次和水平,即是決定賞石境界的關鍵因素。
那么人石相遇,如果分別對物 (石)、我(人)兩方面的構成因素進行具體分析,應該可以有助于進一步認識人石關系。
石之遇是在賞石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而日益豐厚的因素,可以將其主要來源區分為兩部分:大自然的神功鍛造和人世間的遭遇和洗禮,分別造就了自然美與文 化美。
不同的石頭產生的自然條件也不同,大都經歷了千年萬年以上的地質形成和自然力打磨時期:高溫、高壓、沉積、風礪、水沖、埋藏等等, 這些造就它們的因素對人來說也正是其具有吸引力的美的因素。
正如人們常常說的老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石之遇,還在于“石品可友,石德可師”,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和人的精神和諧共振,增強人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即賞石的勵志作用。
例如火山爆發、高溫高壓形 成的寶石;松脂到琥珀的質變和動植物化石:由脆弱生命到堅強的滄海桑田的見證;和田籽玉在水中美質的漫長等待、涵養與顯現;太湖石千洞百孔似乎正彰顯著 “泥沙淘盡始剩金“的一身風骨等等。
所以石之遇的兩部分——大自然的神功鍛造而成的是觀賞石的自在天然之美,人世間的遭遇和洗禮賦予了觀賞石歷史文化之美和及精神之美,兩者都可以作為石自身條件的組成部分成為觀賞對象。這也是國人對石認識深化的成果,不僅停留在對其物質物態的欣賞上,而是先循其成因與物理后闡發其精神而賞之。
當然,這還是基于人對其的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如果沒有對其自然成因和人世流轉故事的知識,還是不能夠產生這方面的美感。簡言之,石之遇要為人所知,才會對人更具魅力。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