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德坤:弘道養正 文化賞石 組圖
時間:2020-03-19 來源:石 界 作者:溫德坤 點擊數:
◆◆
◆
中國名石館 | 大連 · 弘道賞石文化會館
奇石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稱謂:
怪石、雅石、供石、案石、幾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異石、孤賞石等等,我國臺灣及港澳稱謂雅石,日本稱水石,韓國稱壽石。
溫德坤走進《
石友
》
大講堂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
以自然奇石為對象,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公元六世紀后期開始的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后又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
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
溫德坤走進《
石友
》
大講堂
何謂道?
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獨有的哲學思想,對整個社會,包括哲學理念、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影響巨大。
道的哲學含義豐富而復雜,在不同情況下所說的道,含義往往就不同。
道字的最初意義是道路,后來引申為做事的途徑、方法、本源、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和原則等等。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不難理解,道,可以說,可以名。
道是無,無生有,有分陰陽為二,陰陽交合成三,三生萬物。
題名:為天下母;石種:來賓卷紋石;尺寸:11x8x20CM
;
收藏:溫德坤
但是,道也不是我們所說的一般的有名有象的事物,因為那不是永恒的道。
大道產生于天地之先,是開辟天地之始;
大道產生于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
所以這個“道”,很難徹底講述出來,只可直觀體驗。
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一切事物非事物本來就如此,比如:
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等等,不可盡言,皆本身如此。
總之,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都統一遵循某種東西,沒有例外,它就是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始無名,老子強名曰:“道”。
石種:來賓水沖石;題名:秦磚;尺寸:38x22x7CM;
收藏:溫德坤
那么,“弘道”又是什么呢?
“弘道”一詞,《論語•衛靈公十五》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百度上說:
古往今來,對“道”的發揚光大,乃人的天職,亦是文化事業的天職。
意思是人能把道擴大,而不能用道來擴大人。
三國時期的王肅(師從大儒宋忠,司馬昭的岳父)曾遍注群經,他說“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
”朱熹注:
“人外無道,道外無人。
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
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論語》有云:
君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把“學以致道”作為君子學習的至上目標。
題名:點石成金;石種:彩陶石;尺寸:21x18x8CM;
收藏:溫德坤
一個人只有悟道,把握萬事萬物原始本來,才能游刃于萬變世界,終得永年。
老子為了闡明道的品質,引入了一個與道接近的概念——德。
《道德經》的德篇有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上德之德好比至善之水,她能滋養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什么,她能接納世人厭惡的污垢,這樣的至善之德接近于道的品質。
正是由于這般的無求與不爭,天下才莫能與之抗爭,所以萬事萬物應合乎自然,歸于道,唯道是從。
題名:峰巒疊翠;石種:大化梨皮石;尺寸:125x54x82CM;
收藏:溫德坤
“養正”一詞,《易經•蒙》篆曰:蒙以養正,圣功也。
是指當幼兒漸漸長到四歲以后,已開始學會語言應用,學習能力也逐漸增長,此時應對其授以“童蒙養正”的教育。
養正,是指培養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
綜上,弘道養正,一言以蔽之,就是弘揚正道,頤養正氣。
題名:金山;石種:藏瓷;尺寸:33X20X13CM;收藏:溫德坤
弘道養正與賞石有什么關系?
《道德經》說: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指出宇宙萬物皆離不開道的支配,只有合乎道,才能生生不息,所謂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道,也都要遵循這個道。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賞石,也有賞石之道。
除很多名家論述之外,個人補充,還有這么幾層含義——
題名:金臺萬象;石種:彩陶石 ;尺寸:35x33x13CM;
收藏:溫德坤
一是修身之道。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什么類別的文化,文學,藝術,醫學,武學……也無論是什么表現形式的文化——琴、棋、書、畫,甚至是沒有任何語言的文化,比如奇石、根藝……都是一脈相通的。通在何處?一個字概括就是“道”,兩個字表達的話就是“陰陽”,也就是“道家”的思想,是中華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高雅的賞石過程,就是人生的一場修行。正如古人所說的“藏石六道”: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養性;石緣人緣,以石結緣;石樂人樂,以石寓樂;石情人情,以石陶情。這“六道”說的就是賞石、藏石在精神上的巨大收益。唯有贊其之風韻,品其之樂趣,賞其之精品,頌其之文化,方能悟得真諦。
題名:蓬萊凝翠;石種:大化玉;尺寸:30x20x10CM;
收藏:溫德坤
二是鑒別之道。
在專業和技藝層面,“瘦皺漏透”既是古典賞石標準,也是古典賞石之道,遵循了這個賞石之道,就能在以靈璧、太湖、昆石、英石四大名石為代表的傳統賞石中,把握其要領,鑒別其優劣。毋庸置疑,“形、質、色、紋、韻”既是現代賞石的鑒評標準,也是現代的賞石之道。標準的改變,既是諸多石種的鑒評需要,更是賞石文化在傳承與弘揚中的完善與提升。遵循這個賞石之道,就可滿足任何一個石種的鑒評需求;掌握了其中的各項要素和要求指標,就能夠在諸多石種中增強自我的鑒別與鑒賞能力,就不至于人云亦云,步入歧途。
題名:石窟遺韻;石種:來賓卷紋;尺寸:19x16x10CM;
收藏:溫德坤
三是為人之道。
石頭是自然的,而賞析是人文的。所以,人是賞石的主要因素。這里,就不能不提到為人之道。直言不諱地說,當今石市,石種雖然越來越多(新石種頻頻出現),資源卻越來越少;通貨越來越多,精品越來越少;大小展會越來越多,文化內涵越來越少;走馬觀花的多,潛心學習的少。當今石友圈,人心浮躁的多,沉靜思考的少;相互忽悠的多,秉持誠信的少;動手打磨的多,原石原貌的少;談價論價的多,吟詩作畫的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題名:松下醉佛;石種:大灣石 ;尺寸:10x7x6CM;收藏:溫德坤;
收藏:溫德坤
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我們今天賞析或收藏的石頭,都歷經了億萬年的風雨雷電、滄海桑田的洗禮,汲取了日月之精華,天地之靈氣,都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圣靈之物,足當以敬畏之心,去善待每一方石頭。
從古到今的文人雅士從不吝惜筆墨,但不論如何贊美,都無法表現奇石的無與倫比。
我們把奇石看成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
我們賞奇石是賞“遠古的意,當代的景”。
我們賞小精品,看大生活;
觀小畫面,悟大境界。
通過賞石,有人總結出12個益處,我認為也是賞石人的做人之道,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踐行——
題名:攜云;石種:摩爾石;尺寸:93x70x85CM;
收藏:溫德坤
題名:雄霸天下;石種:彩泥石;尺寸:16x13x12CM;
收藏:溫德坤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
中華文化內涵著神秘、神奇、隱秘之意,包含甚廣:遠古神話傳說、伏羲八卦、五行學說、圖騰崇拜等等。其中對石頭的崇拜,關系到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開啟。從盤古開天到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等,幾乎無一不涉及到賞石文化。石頭是世界的主宰。石頭代表著天象——呈現出五彩云霞,石頭代表著地支——充實著地脈,石頭光射著時日——涵養著人和。
題名:遠黛青山;石種:鴛鴦彩陶;尺寸:21x16x10CM;收藏:溫德坤
賞石活動,是社會活動中的一種,自然是一種“文化”存在。
賞石最先是從文人開始的,自然更有“文化”的意味,賞石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一個人對賞石的理解折射出的是你的文化底蘊。石頭還是那一顆石頭,感覺石頭不一樣的是觀賞石頭的人,是你的“雅”賞出了石頭的“趣”。因此,在賞石與收藏過程中,絕不僅僅要學習各個石種、產地、成因等基礎知識,更要博覽群書,包括哲學、美學、文學藝術、歷史典故、地質地理、詩詞歌賦等等。因為沒文化,把好石頭買個白菜價,因為有文化,把價格翻了好幾倍,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石界比比皆是,這里不一一列舉。我們既然要把賞石與收藏當作一生的愛好與追求,就需要終身的學習和積淀,不但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只有日積月累,聚沙成塔,才能厚積薄發,如魚得水。
題名:靈虛妙境;石種:靈璧石;尺寸:90x95x230xCM;收藏:溫德坤
方寸藏宇宙,大氣存法理。自然中見奧妙,無心處有精巧。賞石是為了取悅自己,是精神層面的東西,賞石是表面的活動,實質是拿自己的文化底蘊來取悅自己。沒有文化底蘊作支撐的賞石活動是令人尷尬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賞石的人應該持虛懷若谷的態度去學習,包容萬象的肚量去接納各類文化,吸收文化精髓為我所用。賞石文化活動的舉辦者以及一些賞石文化的推動者,應該以賞石文化為導向的出發點,才是振興賞石文化事業的根本。
賞石的至境,是人石相融,賞石的過程,即是修行的過程,是人品與石道的統一。
賞石,首先是激情的迸發,進而喜悅平靜,致遠中和,最終達到修心養德的目的。愛石之人應以古人為師,貴德尚樸,重現自然趣味與優雅的文人情結,讓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
題名:珍珠鳥;石種:珍珠靈璧;尺寸:21x10x7CM;收藏:溫德坤
觀賞石作為一種賞玩對象,作為一種真正意義的收藏,孕育于石器時代,起始于先秦、兩漢,發展于魏晉、隋唐,成熟于宋元,昌盛于明清,轉型于清末民初,復興于當代。
傳統賞石,形成了以“瘦、皺、漏、透”為理念東方獨有的賞石風格和賞石文化。當代賞石根據諸多新石種,在對傳統賞石理念的發揚和發展中,形成了以“形、質、紋、色、韻”為理念的新的賞石文化。傳統與現代并存的賞石氛圍,是賞石文化振興的一種表象。賞石呼喚傳統文化的滋養,這也正是中國文化之道,賞石之道。
石種:靈璧紫磬;題名:爭流萬壑;尺寸:87x40x50CM;收藏:溫德坤
在當代,賞石文化得以復興,得益于壽嘉華會長領導的中國觀賞石協會,對觀賞石的命名、“六個一”賞石理念的確立、鑒評標準的國標化、非遺項目的申請成功,鑒評體系、價格評估體系的建立,《中國石譜》的出版發行等等,使我們今天賞石有據可依、有譜可查,實現了空前的賞石文化復興。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賞石還需要有一套科學完整的文化理論體系作支撐,市場還不夠完善,石友隊伍的整體素質還需要提升,這都需要我們樹立一種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身體力行,去為之完善和發展,為之傳承和弘揚。
題名:一黛遠山;石種:新疆泥石尺寸:28x10x14CM;收藏:溫德坤
縱觀賞石歷史,每個朝代都有幾個典型的代表人物,魏晉時期的陶淵明,漢代的張良,唐代的白居易、杜甫、李德裕、牛僧孺,宋代的宋徽宗、李煜、米芾、蘇東坡,明清時期的曹雪芹、蒲松齡,近代的許問石、沈鈞儒、張大千、魯迅等等,還有幾位古代石譜的作者,他們都愛石如癡,或著書立說,或吟詩作畫,留下了千古佳話與不朽詩篇。正是他們的愛好、才華和貢獻,使得賞石文化一脈相承,流傳至今。
題名:凝翠;石種:彩陶石;尺寸:53x27x49CM;收藏:溫德坤
反觀當代,不能不說,我們石界的文人墨客似乎不夠多、文化氛圍似乎不夠濃。人們在賞石過程中,討論好與壞、優與劣的多,討論經濟價值的多,真正潛下心來去讀石、悟石、寫石的人卻不多。石來我未來,石在我不在。石頭上億年,人生難過百。人生之短暫,對上億年的石頭而言,只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我們今天收藏的每一方石頭,都是暫時的保管者,石頭還是要流傳下去的。但僅僅流傳石頭是遠遠不夠的,上面列舉的古代那些文人墨客,如果不以文化賞石,不著書立說、不留下千古詩篇,是絕不會標榜千秋的。對個人,他們被后人銘記和贊頌;對社會,他們在有限的生命里,豐富、傳承和弘揚了賞石文化,在燦若星河的賞石歷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上了一筆。所以,只有文化才是不朽的,只有文化才能夠流傳千古。文化賞石的意義也正在于此。
題名:神龜探海;石種:來賓水沖石;尺寸:75x47x51CM;收藏:溫德坤
溫德坤,中國觀賞石協會主席團副主席、觀賞石產業研究專委會秘書長、造型石專委會常務副主任,遼寧省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大連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大連弘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大連弘道文化會館館主,觀賞石國家一級鑒評師、高級價格評估師,國石網《石界》特約撰稿人、《尚石》雜志特約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