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在喚起人類對大自然特殊情感
時間:2020-03-12 來源:英石文化 作者:大千石 點擊數:人類對于石的感情遠久而又親近。人類一出現就與石結下不解之緣。 人類的祖先從舊石器時代利用天然石塊為工具和武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打磨制作石器。 從營巢穴居時期簡單地利用石頭為材料,到現代化摩天高樓大量使用的花崗巖、大理石裝飾材料;從原始祭祀、陪葬中簡單的石制飾物,到后來的精美石雕和寶玉石工藝品,石頭始終被賦予一定的神性色彩,“神”石進而成為了飾物,由器用變為賞玩,崇石敬石之風就普遍流行。
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從蠻荒時代,逐步走向現代文明,直至久遠的未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了解奇石、親近奇石,從賞石中感悟人生。
石頭并不是天生就有觀賞性的,石頭色彩、圖案、肌膚、紋理、孔洞以及悅耳的金玉之聲,特別是那千奇百怪、變化萬端、令人拍案叫絕的的奇特造型之石,是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滄桑巨變的鍛鑄,熔煉孕育而造就的。 石頭既沒有玉石的柔和,鉆石的奪目,又沒有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但它勇于改變自己,懂得自己磨煉自己,經歷了大自然的千錘百煉。把最美的東西奉獻給人類。這就是石之精神。
《紅樓夢》里最富象征意義的是大荒山里青埂峰下那塊冷峻頑固的石頭。石頭是一種人格,它代表著與世俗抗爭的人格風范和理想。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卻步不前;
而對于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只要抱著崇高的生活目的,樹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覺地在挫折中磨煉,在挫折中奮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為生活的強者。”石頭是一種精神,它代表著人們的理想與價值。
悟禪養性,品味人生。古人云:賞石者乃以禪心入道。能有這種悟性的人往往對“貴形而賤神”“貴眼而賤心”的賞石觀不以為然,他們重視的是心靈的感受。“禪”,意為“靜慮”,即“心定一境”之意。佛教禪宗的精神是以“無念、無相、無住”三昧為基礎的,而以“明心見性”為宗,主張“一切萬象不離自性”。
古人認為,石就有禪意。林有麟說:“法書、名畫、金石、鼎彝,皆足以令人脫俗,而石尤近于禪。”所謂“石中有機鋒,拳石可納五岳”。五岳一拳,一拳石玩,禪意釋石,石示禪意。這些是佛教“納須彌于芥子”之說在悟石中的運用。
近年來,賞石界又提出一個概念——禪石。所謂“禪石”,就是以禪的哲理來體會石中的天理,也就是以“三昧”的哲理,作為品石的標準,主張在品石過程中,能“頓悟妙得”。
石能解憂忘念空,且因石有造化工。石亦可養性。宋人孔傳說過:“圣人云:仁者樂山。”樂山就是好石的意思,因為石富美妙之趣,具寧靜致遠之力,這樣人與石可以彼此交互感應,“物我一體”頓生崇敬之心。養石的過程也就是陶冶性情、滌塵凈心的過程,能培育耐心,增強愛心,養石即養心,使人的道德修養達到新的境界。 同時也是自我的完善,是自我的提高。通過賞石活動,我們不但可以達到修身、養性、怡情、健美、勵志的理想,還可以求得淡泊名志、寧靜致遠、超凡脫俗,使人生休養生息,步入盡美的世界。從賞石中感悟人生
石藏人生,人生亦如石。感悟石的奧秘、石的禪機,便是感悟人生!悟石即出神入化。折射人生,洞徹世情。古往今來,無數玩石人,在不斷地挖掘著石文化之精髓。有人這樣描繪,“山得石而雄,水得石而清,園得石而秀,谷得石而幽,洞得石而奇,屋得石而雅,人得石而樂”。
一石一世界,一景一大千,內容豐富,無窮無盡。一切自然現象、人文思想、意境情趣、文化含量均與其為載體。石文化還在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神奇魅力,喚起人類對大自然特殊情感。
人們不僅從悟石中懂得了石有仁、義、禮、智、信的石德,還懂得了石有堅貞永恒、渾樸剛正、擲地有聲的品格;石有寧靜堅實、不卑不亢、任人品評的情操;石有粉身碎骨、毫無怨言的忘我精神;石有沉靜淡泊,不嘩眾取寵,不隨波逐流,給人以力量和信念的啟迪。故以石為伴,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
近代名宿沈鈞儒“吾生猶愛石,謂是取其堅”,“至小莫能破,至剛塞天淵”,體現了石的堅貞、堅強;近代趙爾豐“石質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吾當以為師;石態沉穩,不隨波逐流,吾當以為友”是對石德石性較全面的概述。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