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養性 圖
時間:2020-01-15 來源:文玩尋路者 作者:爭 鳴 點擊數:賞石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它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綜合性藝術。觀賞石擁有大自然賦予的無與倫比的美學感染力,它能給人以藝術享受。如果沒有天然形成的觀賞石,那賞石藝術也無從談起了。
靜心觀察,細細品味,看其形,觀其神,領悟觀賞石的內涵和意蘊,使作為自然物體的觀賞石與人的心靈達到最完美的融合,故它又被稱為“情景交融藝術”或“心境藝術”。
人們對賞石藝術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既簡單又高深,既高雅又通俗,既為一般人所接受,又為專家學者所喜愛,是一門容量大、時空廣、吸引力強的綜合藝術。
所謂藝術,就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刻、戲劇、電影等。它可以給人以美感、奇妙和廣闊的空間。
貝多芬稱“藝術即上帝”。上帝所創造的不過是物體而已,而藝術家則能賦予物體以靈魂,即所謂“花能解語”“頑石點頭”。
賞石藝術同其他藝術一樣,能激發人的靈感。它能給人以美的感受,使人心情愉快,從而產生愛——愛民族,愛國家,愛行業,愛朋友,愛家庭。這是賞石藝術的深沉、淳樸和博大精神的最終體現。
一個沉浸于藝術生涯的人,他那涵蓋一切的心靈,永遠像春天一般充滿著溫暖、喜悅、希望和光明。
他發現和完成一件藝術作品時,仿佛時時都有快樂之神陪伴著他,賞石藝術家和其他藝術家都是最幸福的人。當然他也隨之給人以幸福和愉悅。
我們只要樂于親近,愿意接觸觀賞石,“石樂人樂以石作樂”,那么,當我們看到那些千姿百態的觀賞石,就會愛不釋手,如同對待初生的嬰兒,時時摸摸看看,感到無限的安慰和樂趣。
人常說“玩石能長壽”,那是千真萬確!我在日常生活中,每每遇到不順心的事兒,便靜下心來,賞玩自己那一屋子石頭,慢慢地就心靜如水,頭腦清醒。由清醒生出靈性,有靈性激發靈感。人有了靈感,賞石便能品出新意,心情亦就特別的好。
賞石先做人,人觀石自古。我們的先賢并未忘記傳統的賞石文化,因而把它推廣到數十個國家。國際上,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現已形成了覓石、賞石、藏石熱潮,作為中國人對此無不感到自豪和驕傲。
同時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關于石頭的詩詞畫卷、石譜、石論以及文學巨篇,其中有大量的是借石喻人,以石比人,高歌民族氣節、人物風骨的名篇名句。
如白居易《青石》詩云:“義心若石屹不轉,死節名流石不移”;沈鈞儒在他《與石居》詩中寫到“我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現代觀賞石收藏家張輪遠也曾說“吾之壽命有時而盡,愛憎有時而移,而石則始終如一,堅貞沉靜,孤高節介,尤適我愛敬之心”。
《石頭記》《西游記》中塑造了石生的賈寶玉、孫悟空等對封建神權叛逆性格的不朽形象。
他們將石從自在王國推向自由王國,將石熔為自我,將自我煉為石。這樣一代接一代的石我互化,將物質之石變成了永恒的精神力量。
作為賞玩觀賞石的后人,我們要向先人學習,做到“石如其人”。觀賞石藝術正是人的純樸、博大、高雅的精神表現,玩好石頭的先決條件必須會做人。
我們發現和創造出的每件觀賞石雅品,除了高韻深情的一面,還必須有質堅豪氣的一面。字如此,畫如此,觀賞石更應如此。
不會做人的人,沒有心靈修煉的人,遇事先考慮自己名利得失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犧牲別人的人,就讀不懂石頭,也不可能賞玩出高品位的石頭,也悟不出觀賞石本身無窮的內在意蘊,更達不到“悟石德而養性,通石理而修身”之目的。
在幾十年的賞石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一方成功的觀賞石藝術品,都是高度發展的心靈和大腦、靈魂與智慧的產物,它能反映出一個賞石者腳踏“石”地、情由“石”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執著精神。
每件觀賞石雅品,都是一首詠不盡的詩,一部讀不完的天書。它富有哲理,啟迪人的思維,可作為人的楷模和師友。觀賞石默默然,不求利祿貪生,身在人間無所求,心系天下一片情,人若如石則“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在實踐中,我還體會到,要提高觀賞石藝術的水平,就要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讀好這一部部觀賞石天書,以石為鏡,以石比己,以石比堅。這樣才能使思維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
賞石事業在發展,愿這門恒古恒新的賞石藝術之花,越開越盛!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