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憬龍博物館“石頭的盛宴”喜迎新春
時間:2015-02-15 來源:珠江時報 作者:陳焯瑩 點擊數:
■鎮館之寶——“大愛”云南黃蠟石。
■玄憬龍博物館內的藏品。
踏入位于南海九江的,站在曲徑通幽的木板橋上,遙望河塘對岸的小木屋,仿若庭院深深深幾許。館內結構布局和藏品展示融為一體,市民看到的不僅是靜態的文物,更是傳統嶺南文化的縮影。
玄憬龍博物館成立于2013年11月,前身是“藏璞居”賞石文化藝術館,館長招雪芬是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上月,她邀請中國各地藝術家、策展人、企業家出謀劃策,著力把博物館往產業化方向發展,使之與賞識文化、生活藝術、企業品牌相融合。
展館
成為九江“新十景”之一
博物館總面積8000平方米,部分區域由嶺南老建筑“百年蠶房”改建而成,設計上保留傳統民居特色庭院與之映襯,池塘翠竹、芭蕉頑石,儼然一派嶺南文人之田園意趣。徜徉其間,猶如走進百年前的書香人家。
館藏以天然觀賞石為主,兼有傳統家具、古陶瓷字畫等。館內設置五大展區,分別為“生命之源:木石區”、“性靈之美:家具區”、“石靈之慧:石宴區”、“心靈之逸:書畫茶琴區”和“構思之巧:工藝品區”。
記者觀察到,各類觀賞石因地制宜安放在不同展區內。數千年前的木化石雖已干枯,但其生長紋路、遒勁脈絡清晰可見;清代小葉紫檀大多寶閣雍擁華貴,暗淡的古代琉璃彰顯主人身份;逾百種用各色石頭分門別類堆砌而成的,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據悉,去年經微博、網站、新聞媒體、社團代表等投票審議后,玄憬龍博物館作為文化旅游景點代表,與海壽島、煙橋古村、吳家大院等成為九江“新十景”。
獨特
市民可“觸碰”部分藏品
館長招雪芬是九江本地人,經營著一家制衣公司,現為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2004年,她開始收藏書畫、玉石。“把奇石藏在家中,我覺得委屈了它們。”于是,招雪芬創建了“藏璞居”賞石文化藝術館,展示藏品,與朋友交流分享玉石文化。
隨著對玉石認識的加深,她不再滿足做個藝術館,“玉石文化在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既然要做,就做文化傳承,打造成博物館規模。”隨后,她擴充藝術館,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藏品種類,并得到了南海區政府的資金扶持。
在招雪芬看來,石頭是幾億年前大自然留給現代人的瑰寶,其唯一性和親和性是其他藝術品不能比擬的。“一塊石頭,歷經暴雨、狂風的沖擊,形成各色神韻,它們堅韌永恒的精神,足以讓現代人凝神屏息。”招雪芬曾經為尋覓一塊名為“大愛”的云南黃蠟石,不遠千里追尋,還發動了許多朋友幫忙。如今,這塊形似兩個動物在反哺的石頭,也成為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與一般博物館相異,這里的部分藏品是可“觸碰”的。“人摸到了石頭的溫度、靈氣,才能對它的靜穆沉古產生別樣感受。”招雪芬說。
發展
邀請專家出謀劃策
做文化,其實是做一種精神和品格。在制衣企業效益不錯的時候,招雪芬可以投入大量資金做博物館,但是,近年來制衣行業越來越難做,她也萌生了要為博物館謀出路的想法。
為獲取部分經營收入,招雪芬和媳婦開始自主設計制作小型飾品,如玉石項鏈、觀音等,讓市民參觀后選購喜愛的物品。在宣傳推廣方面,玄憬龍博物館曾是電視劇《陶之戀》的拍攝場地,也曾有不少知名汽車品牌在這舉辦過新聞發布會。
憑著廣泛的人脈關系,今年5月,她邀請國內著名文化人、策劃專家、資深媒體人來到博物館,舉辦文化藝術論壇。其中,臺北市原文化及經濟發展局局長李斌建議,博物館可進一步豐富文化內涵,明確定位后,他將在設計、規劃上給予幫助。
未來
讓博物館成為一條產業鏈
“如何做大做強博物館,我的辦法是集思廣益,引入各行業專家,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招雪芬坦言,她不想把博物館打造成純粹的藏品倉庫,“希望它是一條產業鏈,是企業文化、賞石文化和生活藝術的結合體。”
接下來,她將利用博物館的平臺,打造綠色餐飲和精品酒店,讓市民在這與詩書畫為伴,享受慢節奏生活。她還將請專家講國學、講收藏。
招雪芬還希望,把藏品的歷史文化整理出來,讓市民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了解藏品知識。
此外,有不少旅行團前來接洽接待事宜,但是,招雪芬認為,博物館目前仍處于完善階段,在文化內涵挖掘、導賞員培訓上有待提高。“我希望用3年時間,實現我對博物館的最終設想。”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