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石——大連七彩礫
時間:2013-07-10 來源:中觀網 作者:趙清田 點擊數:
環望當今中國的奇石界,數百種奇石在各省市的展臺上競相亮相、爭奇斗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的樂趣。有一種奇石,它與大多數的奇石差異明顯。大多數的奇石,都是以個體的形式現身,而這種奇石總是以群體的形式組團現身,哪一塊奇石都是由幾十塊、幾百塊小礫石、小卵石粘合而成的。這類奇石在多個省份的不同地域、河段多有出產,在多種奇石專刊上也不時露面,也可稱得上偶爾露崢嶸。但是幾乎沒人知道它們的前世今生,它們還被那些不求甚解的石友們胡亂地冠以xx江石、xx河石、等等。我認為,賞石也應該樹立一個科學的賞石觀,石種名稱亂象紛呈的現狀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當我在大連渤海邊采集了數百塊這樣的組合奇石之后,我不敢不負責任地胡亂地把它們稱之為大連海石,就只有帶著疑問請教地質工程師,這些奇石在地質學中屬于何種物質。經多方請教才弄明白,我在渤海邊采集的這一類別海石,在地質學中被稱為雜礫巖(角礫巖),其成巖于晚元古代,距今約5 億年左右。這片由雜礫巖隆起的組合石頭群,由渤海岸邊向內陸延展成數百平方公里的礫巖群山。
初次聽地質專家說該石屬陸源沉積巖,心底頗存疑慮,我采的奇石全部來自海邊,是海浪磨滾的海石呀,再說那一片根本看不到大的河流與湖泊的影子!經地質工程師的指點,又查閱資料后認定,這是一種復成分礫巖(雜礫巖)。主要為沖擊相、河流及干化湖泊等沉積而成。由此可以推定:出現這片礫巖群山的早期,5 億年前左右,渤海岸邊的那一片,曾是大面積的古河道,河中堆積了大量雜礫巖,后因地殼沉陷,這一大批礫石沉積到地下,后經地熱活動,各種小卵石、小礫石,被那些易熔化的鐵錳等礦物膠結成為一體,形成厚達幾百米的沉積礫石層。后經地殼上升活動,礫石層出露地表,形成高達數十米、寬達數百平方公里的連綿群山。又經過億萬年的風化,海邊的山體破碎,一大批雜礫巖碎塊被渤海的浪淘石磙,才形成了我采集到的雜礫巖奇石。渤海岸邊現今的雜礫巖山上,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已是農田成片、林木漫山。由于此前大連極少有人賞玩此類奇石,國內的同類奇石的石種命名又是一片亂象,我根據它們在地質學中屬于屬于雜礫巖、其表面色澤七色斑斕的特點,將它們命名為大連七彩礫。
大連七彩礫奇石有這樣幾個鮮明的特色:
1、多顆粒、多規格組成。其它類奇石,大多是單休構成,七彩礫則全是由數十顆乃至數百顆礫石膠合而成。從外觀看,大部分礫石之間的膠合物是地熱活動中的鐵錳熔液,還有少量礫石就是由于地熱活動中自己的身體被熔化了,諸多顆粒如涼圓宵般地膠合在一起。多規格主要是指構成奇石的礫石顆粒塊體不均勻、外形不規則,有的是卵石狀、有的是條片狀。
2 、多成份、多色澤組成。大連七彩礫的多成份是顯而易見的,石塊中的若干小顆粒分別呈赤橙黃青紫等雜色,以紅、棗紅、褐紅色居多,真可謂七色斑斕。色澤艷麗吉祥,當然也就格外引人眼球。雜礫巖,顧名思義其成份復雜也!這種多規格、多成份聚合的小卵石狀態從另一個側面證明.雜礫巖是河流長距離運動、磨滾,將沿途不同質地的砂石裹挾、集合、沉積而成。
可以想象,那些顆粒圓一些的小卵石,它們在陸地的河流里不知滾動了幾百千公里、不知滾動了幾千萬年,才由棱角尖銳的石塊磨滾成了身形滾圓的小卵石。而那些滾動時間短、滾動距離近的小礫石,它們的身形多是條塊狀、帶棱角的。 還可以想象,在幾億年的地心深處,地熱的溫度該是多么令石難忍,以至于一些石頭熔化為巖漿,變成了奇石粘合劑,將各種質地的卵石不分類別地組合在一起。
欣賞大連七彩礫的奇妙組合、欣賞它們的七色斑斕,你會遐想,它們會不會是女媧補天的遺留之物?尤其是看著那一塊塊竟然組合成人物肖像的奇石,你甚至可能脫口驚嘆,土地老與龍王爺的頑皮之手,真的是鬼斧神工!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