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韻:執著 用心靈感悟石頭
時間:2013-01-09 來源:中國常州網 作者:張海韻 點擊數:
對惲仲坤來說,每一次保養,都是和奇石的交流與親近。
目前,常州市奇石愛好者多達數千人,其中協會會員138名,賞石展館、賞石會館、奇石銷售店鋪38家,會員藏品頻頻獲全國大獎
賞石、藏石,石頭的生命創造出曼妙的意境,舒緩城市的喧囂,也給予人生的啟迪。日前,記者從常州市觀賞石協會了解到,自上世紀80年代末,我市一些 “石癡”浮出水面以來,奇石愛好者逐漸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奇石愛好者多達數千人,其中協會會員138名,賞石展館、賞石會館、奇石銷售店鋪38家,其中去年新增8家。協會積極參與各地石文化交流活動,會員藏品頻頻獲全國大獎。聚焦其中三位會員,我市石文化進程可見一斑。
盧海洲:精美的石頭蘊文化
少年宮盧海洲主任的辦公室儼然是個小小的奇石博物館,一塊石頭一個故事,一塊石頭一脈文化,這些珍藏既為他創造了獨特的辦公環境,也便于孩子們學習奇石文化,陶冶情操。當然在盧海洲的家里,還有很多藏石。
盧海洲說,他從小就對石頭有著濃厚的興趣,“是自發的、天然的喜歡”。小的時候,他時常爬到建筑工地的黃沙堆上,揀拾好看的鵝卵石,白的、紅的、花的,塞滿衣兜褲兜。成年后,盧海洲安家同濟橋畔。天生機緣,常州最早的奇石市場就在他家樓下開了場。早晨起床,未及洗漱,聽得安徽石商的車子到了,他立即跑下樓,等不及廠商卸貨布攤,他已跳上車看石頭了。
長期潛心奇石世界,盧海洲形成了他獨特的藏石風格。首先,推崇太湖石。廣東、廣西、安徽等地出產的觀賞石固然有其精道之處,但太湖石更能體現江南的本土文化。其次,注重專題收藏。收藏沒有窮盡,他選擇了“魚”,成為我市第一位觀賞石專題收藏的藏家,不同材質、不同造型的石魚濟濟一堂,游弋出不同的解讀。再次,潛心文化內涵的挖掘。“石頭不光要用眼欣賞,還要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悟,面對一塊奇石,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想象”。
盧海洲是我市著名的書法家,奇石帶給他的想象無疑有利于他的書法創作。有時,繁重的工作難免使人心情浮躁,但只要看看奇石立刻能心平氣和,回到習書練字的情感氛圍中去。而有時覓到一塊好的奇石,奔走相告遍示石友之余,盧海洲總要揮毫潑墨,得意之作往往由此產生。
去年初,應本報邀請,盧海洲為《身邊的石頭》專欄撰稿,西瀛里的“摩爾石”、未園的問天峰、溧陽的高靜石、廟橋小學的靈璧石……昔日悄無聲息的石頭,在他的鉆研和筆耕中,抖落時光的塵埃,煥發全新的姿彩。
惲仲坤:近半個世紀癡情不改
說到玩石之人,惲仲坤堪稱“大腕”。上世紀60年代,他走進戈壁灘和大漠深處,著迷于信手拾起的石塊;上世紀90年代初,他創辦了我市第一家奇石館。他收藏的奇石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大展,其中有五塊獲全國金獎,五塊獲銀獎。數十塊入選《中國奇石》、《中國藏石》、《中華古今賞石大觀》等專著。他還主編、參與編寫賞石方面的書刊、圖本八部。為豐富市博物館新館藏品,他慷慨捐贈苦苦追尋而得的鸚鵡嘴恐龍、中華鱘、蚊蟲、龍蝦等40多件化石珍品。
惲仲坤早年在市博物館工作,1964年他與謝晉瑞帶領江蘇省一批大中專畢業生赴新疆參加農墾建設。在“冬天凍破頭、夏日曬出油、四季大風吼”的惡劣自然環境下,天性樂觀的惲仲坤看到的卻是戈壁石的玲瓏、木化石的滄桑。
尋覓奇石強筋健骨,觀賞奇石修身養性,收藏奇石博古通今。以石悟德,要像石頭一樣堅貞、坦誠。秉持著這樣的感悟,惲仲坤近20年來幾乎走遍我國奇石產地和市場,曾多次只身赴深山老林、峽谷險灘,餓了就用干糧充饑,累了就在路邊打個盹。為了解廣西來賓石、彩陶石、梨皮石、摩爾石、大化彩玉石、都安石的資源和價值等情況,他冒著酷暑住在紅水河邊,親眼目睹石農駕船潛水打撈奇石。為了探尋瀕臨枯竭的紅梅奇石,他兩次赴山西,在崎嶇的山道上奔走,踏遍黃河古道歷山允河及其支流的河床灘頭。
一次,他在柳州聽說湖北恩施盛產菊花石,他立即趕乘了一輛中巴前往。破舊的車子繞著險峻的山路盤旋而上,一會兒漏水,一會兒又漏油,沿途沒幾個過客,最后只剩老惲一人,車子還在大山深處,此刻天已漆黑,離恩施還有很長一段路。月黑風高夜,老惲越想越怕,略施小計在一小鎮下了車,快速往山上爬。晚上山風吹,野獸叫,他一夜也沒敢合眼。挨到天亮,發覺迷了路,他忍饑挨餓,翻山越嶺走了兩三個小時,總算找到一戶苗族人家,吃了一碗玉米粉稀飯。當他到達恩施看到期盼已久的菊花石時,精神為之一振,疲倦都已消失于精美的奇石之中。
獨樂不如眾樂。上世紀90年代,他創辦了我市第一家奇石館,為廣大石友提供了一個交流、研究、鑒賞奇石的場所。在多方共促下,他與盧海洲、楊伯元、湯伯興、鄧國生、王天行、梅建華、朱旭、是堯華等牽頭成立了市文博鑒賞學會觀賞石委員會,并起草協會章程。2003年,他應邀先后在無錫太湖黿頭渚自然風景區、無錫市城中公園開辦奇石科普館。3年后又應邀回常州,將自己收藏的觀賞石先后在市博物館、紅梅公園展出。去年5月,惲仲坤藏石館落定青果巷2號。他的藏石館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寒暑假期,本地的、外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置身其中,人們既飽覽眾“山”奇峻,又似乎聽得蛙鳴,陶醉花香。
惲仲坤對園林景觀石亦獨具慧眼,曾為常州西瀛里、紅梅公園、淹城景區以及無錫、南通、長沙等地重點園林工程選購園林景觀石。他是安徽千層石、廣西梨皮石、都安石、類太湖石、三江石等在常州作為景觀石的先行者。淹城景區蘇、錫、常地區最高的巨型北太湖石(高度11.8米,重80噸)亦是由他選中后,從山東運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惲仲坤對黨史、地方志研究也很投入,他現為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研究會惲代英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收集的有關惲代英數萬字的文字資料被中央黨史部門存檔。
吳亞頻:女法官的“石頭心腸”
女藏家吳亞頻為常州奇石收藏大家之一。眼前的她嬌小、柔美,看上去至少比實際年齡小許多。一時間,很難想象這樣的江南女子和奇石結緣。更料不到,她還是名出色的法官。
其實,吳亞頻與石結緣純屬偶然。但外柔內剛的性情使她“進入狀態”后,創出勝人一籌的“必然”:不僅藏品榮獲國家級、省級多枚金獎、銀獎,她本人還通過考評,成為中國首批觀賞石鑒評師之一。
吳亞頻回憶,奇石第一次給她留下印象是上世紀90年代初電視里播放的一個紀錄片,片中一個鏡頭是12塊、具有12生肖圖案的長江卵石排成一排,妙趣橫生,她當時就嘖嘖稱嘆,“也許就那刻有了賞石的潛意識”。不久,她去甘肅出差,出于好奇買了一塊碧綠的“翡翠原石”和一塊帶有小豬圖案的卵石。興沖沖把“奇石”捧在手上欣賞,不料當地司機告知,兩塊全是假造石,前者染色,后者石面的圖案是貼著紙燒制留下的。花了大價錢不說,騙子竟然騙到了法官頭上,“奇恥大辱”不足以表達吳亞頻當時的心情,當即,她發誓,一定要讀懂奇石。
回常第二天,吳亞頻就上網查找奇石收藏的資料,無奈當年相關信息極少。隨即,她趕到新華書店,買到了僅有的一個版本的藏石書籍。從此,工作之余,她全身心投入到奇石研究中。同濟橋下的奇石交流市場出現了這位執著的女石友。
越是懂得它,越是喜歡它。為了這份迷戀,吳亞頻不知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外出尋覓東西南北奇石。一次,她在南京看中一塊一噸多重兩米多長的九龍璧山形石,利用“五一”長假,她連續去了6次,第7次終于成交,當她開著汽吊車把這塊奇石拉回常安頓好時,已是午夜時分。
吳亞頻收藏奇石可謂歷經千辛萬苦,其中包括人們一度對她的不解。女同事常笑侃:有著花大把的錢買塊石頭,倒不如買點好吃的、穿點好看的,到美容院、美發廳、健身房享受享受,“你呀,做女人這輩子是白活了”。丈夫也曾埋怨,每次給她買衣服的錢全讓她買石頭了,“以后買衣服得憑發票到我這兒報銷”。倔強的吳亞頻一意孤行,一如既往她的執著。隨著時間的推移,同事們開始理解她,佩服她,贊美她。丈夫則很快成為她藏石的堅實后盾,給予精神鼓勵,提供資金保障,現如今,還時不時在他的博客上,得意地上傳“家中藏石”的照片。
據了解,今年,吳亞頻還將集結個人藏品成冊出版發行,圖文并茂,中英文雙語版,以此與更多的人分享奇石文化的魅力。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