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收藏莫忘防李鬼
時間:2013-01-24 來源:新浪收藏網 作者:七月 點擊數:化石是指保存在巖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化石必須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狀、結構、紋飾和有機化學成分等;或者反映生物生活活動遺留下來的痕跡。隨著近年來化石收藏熱的升溫,在收藏投資領域也開始出現各種假化石,不過由于成因不同,假化石也有天然和人工之分。化石收藏鑒賞家井志民提醒廣大藏友,無論是天然還是人工假化石,收藏價值都不大,在投資收藏中需要特別注意,他也就九種假化石的特點進行了簡單介紹。
天然假化石也就是地層中保存的假化石,這些“假化石”主要是由于沉積作用、巖漿活動、構造運動或其他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所造成的,與生物作用無關,因此與化石有著本質的區別。比較常見的這類“化石”有五種:
1、樹枝石(模樹石):是一種樹枝狀的薄膜,通常在巖層的裂隙面分布,由于其形似植物的印痕,故常被誤認為是植物化石。但樹枝石是氧化錳飽和溶液沿巖石裂隙滲透沉淀的結果,此過程沒有生物作用參與,故不能稱為化石。
2、菊花石:常被誤認為是“花”的“化石”,其實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菊花石的“花”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礦物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圓形的燧石構成花蕊,立體感較強,外形酷似菊花,但由于其形成過程與生物無關,故不是化石。真正植物的花很柔軟,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保存為化石,其化石通常僅僅是巖層表面的印痕。與菊花石類似的假化石還有“牡丹石”、“梅花玉”等。
3、礦物包裹體:有些礦物在形成過程中會在其內部包入液體、氣體或其他礦物形成包裹體,這些包裹體在偶然的情況下往往會被誤認為是化石。
4、鮞粒:鮞是指魚卵,古生物地質學上的鮞粒主要是指由膠結的魚子狀顆粒組成的一種沉積巖。由于這種沉積巖結構酷似“魚卵”堆積而成,往往會被誤認為是“魚卵化石”。
5、沉積作用或構造運動產生的紋層:沉積作用產生的細紋層以及某些礦物質滲透沉積會產生似年輪紋層結構,有時候會被誤認為硅化木;而構造運動或人工敲打造成的貝殼狀斷口也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貝殼化石。
人工制作的假“化石”也就是人為造假。比較典型的有如下四類:
1、按真化石結構制作的“化石”模型:有些化石由于特別珍貴或者不完整,博物館等為了展覽需要可能會按真化石的結構比例制作“化石”模型。制作化石模型主要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鑄造、雕刻、繪畫、染色等。最常見的是恐龍等大型脊椎動物的“化石”模型,因為100%真化石的完整恐龍骨架是不可能有的。更需要廣大藏家注意的是,民間也有許多人會制作“化石”模型作為工藝品出售,甚至有個別人拿仿真化石出售,而且這類仿真制作,通常不容易鑒定,有的甚至需要專業的知識或技術才能確定真偽,因此需要格外重視。
2、按現代生物外形制作的非“化石”雕塑工藝品:有些工藝品制作者會通過技術手段制作仿現代生物的外形的雕塑工藝品。由于目前社會上缺少必要的古生物基本常識,這些雕塑工藝品往往會被誤認為是生物化石。
3、人工制作半真半假的化石:通常是將不同個體甚至不同生物的化石通過巧妙的拼接成為一個“化石”,有時也會在破損的真化石上雕刻出已缺失甚至原本沒有的結構,用以提高化石的“完整度”。這類化石或許是最不容易鑒別的一類,因為幾年前發生在中國的“古盜鳥”事件甚至連美國的古生物專家都被欺騙了。
4、人工制作“琥珀化石”:由于琥珀的市場認知度較高,所以經常成為仿制品的重點關注對象。人工制作的琥珀通常是采用重熔琥珀、現代樹脂或其它材料制作,其熔點、密度等均與真正的琥珀有區別,通常可以通過鹽水、熱針等方法進行簡單鑒定。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