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賞石文化之都------洛陽說名人與奇石的故事
時間:2015-11-15 來源:曬石會 作者:七月 點擊數:在眾多的收藏門類中,唯有石頭的收藏歷史最久。自宋代以來,已有研究奇石的專著幾十種。歷代文人墨客,特別是古今名人對奇石更是情有獨鐘,千百年來在我國形成了獨特的石文化。“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雋永”。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無聲的詩,是不朽的畫,它留給人間無盡的愛,難怪古今名人多與奇石結下不解之緣,他們愛石、藏石成癖,把感情寄托在石頭上,怡情明志,留下膾炙人口的趣聞。
《 石 緣 》 黃河石 洛陽王鑫收藏
奇石,可以說是大自然賜予人們最珍貴而又最廉價的收藏品,只要你肯到山野或江河湖海邊去拾撿尋找就可以了。然而珍奇之石得來談何容易!只有具較高觀賞收藏價值的奇石才稱石玩。奇石有的形象怪異,有的色彩斑斕,有的玲瓏剔透,有的質地優良,有的亮麗嫵媚,有的魅力無窮,有的寓意深遠,有的生機盎然……若把這些具有大自然靈秀之氣的奇石再配上精致優美的底座,擺放在書架上、幾案之上,或把玩、品味,觀賞在手掌之間,則更顯高雅不俗,令人賞心悅目,讓人傾倒陶醉,不亦樂乎。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也鐘情于石,他仕途坎坷,顛沛流離,所到之處廣泛收集奇石,得意失意,奇石總成知己,還寫了許多詠石詩文。一次,他在揚州獲得兩塊奇石,一塊為綠色,一塊為玉白,石上山巒迤邐,有云穿于山脊,他十分珍愛,就借杜甫“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詩句命名為“仇池石”。他將這雙石置于案頭,每日都要玩賞一番。蘇東坡的這塊仇池石,后來被好友、當朝駙馬王詵看中,借走不還,蘇東坡不讓步,便提出王詵以大畫家韓干所畫二馬交換,為了這件事,當朝幾位名人都卷了進去。
昆石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是聞名古今的第一石癡,他舉止顛狂,人稱“米顛”,他玩石如醉如癡,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米芾初入州廨,見奇石便“呼為兄弟”,見之三拜九叩,“米顛拜石”一直傳為美談。他曾在漣水為官,因當地毗鄰美石產地---靈壁縣,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題其名,藏于雅齋,“入玩則終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隨時取出觀賞,謂之“握游”。
靈璧石
明代大書法家米萬鐘也是個石迷,他的詩畫名噪一時,在六合縣當縣令時,“自懸高賞”搜購雨花石。他家中貯石眾多,公務之余,常于“衙齋孤賞,自品題,終日不倦”。他藏有18枚絕巧的奇石,分別以詩句命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門對寒流雪滿山”等,還請畫家吳文仲作成《靈巖石圖》,請胥子勉寫成序文《靈山石子圖說》,這是有攝影以前,中國最早的關于玩石的圖片記載之一。他每請人觀賞這些石子,都要“拭幾焚香,授簡命賦”,才叫書童捧上奇石,繼而把客引至石齋,端出上乘美石,最后才從袖中亮出極品,可謂鄭重其事。
英石
陶潛--被后世文人尊奉為賞石之祖,只因一塊“醒石”而聞名。相傳陶宅邊菊叢中有丘石如砥,縱橫丈余,詩人每醉輒坐臥其上,賞菊之余,便詩興大發。因此石有提神之效,遂取名“醒石”。
杜甫--據史料,中國奇石史上,這位“詩圣”是民間實際收藏奇石的第一人。《素園石譜》載,杜甫曾得一方奇石,體量不大,而奇峰突兀、意境幽遠;乃命名“小祝融”(祝融:南岳衡山五峰中最為高峻者)。
牛僧儒.李德裕--同為唐代朝官,雖因政見不同而有“牛李黨爭”之稱,卻都精于鑒賞奇石,且收藏頗豐。白居易《太湖石記》中描述牛僧儒之愛石“待之如賓友,視之如圣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李德裕任唐武宗宰相時曾大興土木在洛陽修建“平泉山莊”,“廣集天下珍木層石園池之玩常在所得佳石上鐫刻“有道”二字,并曾留遺囑:“凡將藏石與他人者非吾子孫”。
蘇軾--賞石、玩石的胸襟與其性情一樣闊達磊落,舉凡山水景石、抽象石、紋理石、彩石等等,都是隨興所至,無甚拘束,以為“園無石不秀,齋無石不雅”,并首創以水圩供養、觀賞紋理石,蘇東坡的著名收藏雪浪石就是紋理石的典型代表:黑石白脈,猶如孫知微所繪的水澗奔涌圖,深得東坡居士喜愛,索性將書房也改題為“雪浪齋”。蘇東坡多次提出以盤供石而不可將山水景石隨意放置,此外還有“石文而丑”的論點。
曹雪芹.--人生坎坷,寄情思于奇石,《紅樓夢》原名即《石頭記》,書中不時有細膩的“玲瓏山石”描寫。曹公亦擅畫石。他的好友敦敏作詩《題芹圃囤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剛更見此支離;醉余掃如椽筆,寫出胸中時”
鄭板橋--“揚州八怪”之一,藏石、畫石,且論石。他完善了宋人的賞石觀,進而闡明:石丑,當“丑崦雄、丑崦秀”方臻佳品,“丑字則石之拮態萬狀皆從此出”。由此看來,米元章的四字奇石觀,是很好的概括,蘇東坡的“丑石觀”進一步豐富了這一賞石理論,而鄭板橋對蘇東坡觀點的肯定和詮釋,則使之更加明確和深刻。
蒲松齡--編有一部《石譜》,其中記載了南北九十多種奇石的產地、形狀、色澤、用途等,其資料蠅多為前人已經著述過,但此譜將石頭作了分類,表明了作者的見解,仍有一定價值。
沈鈞儒--沈先生愛國,亦愛石,書齋題名“與石居”且名符其實!其間除了書柜,就是石柜石架了。賦《與石居》:吾生尤愛石,謂是取其堅,攝拾滿吾居,安然伴石眠。至小莫能破,至剛塞天淵,深識無茍同,涉跡漸戔戔。”
老舍--先生愛花是出了名的,而他對于石亦情有所鐘。現在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書房里,陳設著一只大水洗,其中供著一只“壽龜”,龜身是一枚橢圓形黑色紋理石,頭、尾和四肢則以雨花石相配而成。
郭沫若--一生收藏多種珍奇異石,他的一尊孔雀石造型奇特,色彩鮮艷,令觀者贊譽不絕。
趙佶--宋微宗,能書善畫,尤其喜愛翰墨、花、石;他大興土木,在皇城東北處隅筑萬壽艮岳,《艮岳記》云:”石以土地之殊,風氣之異,悉生長成,養于雕欄曲檻”。除了征用民間的庭苑花石來筑艮岳,還廣征天下奇珍異石,選得六十五塊,親自一一予以封爵題寫銘文并刻于石背,定名為“宣和六十五石”。
享譽世界畫壇的現代畫家張大千也酷愛收藏奇石,他客居美國洛杉磯時,曾在海灘上發現一塊宛若一幅臺灣地圖的巨石,張大千視為珍寶,題名“梅丘”。1978年,大千移居臺灣,友人將這塊巨石運到臺灣大千“摩耶精舍”,置放在“聽寒亭”和“翼然亭”之間。而在他的故鄉四川青城山,也有“聽寒”和“翼然”兩亭,其間也有塊“梅丘”石,看來,張大千愛石,是用以寄托一腔故園山水之情。精舍內陳列著許多珍奇異石,友人將梅丘運往臺灣相贈。晚年,幾經周折又得了一件瀘州空石,令大師喜之不盡,張大千逝世后,人們將他安葬于“梅丘”巨石之下,這正如他生前所吟:“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當代著名畫家葉淺予集石成癖,有時竟到如癡的地步。一次他在香港辦畫展,在香港畫家張玲麟家看到一塊芝麻石,他握在手中,把玩許久,不忍放回。張玲麟見他愛石如癡,便將那塊在明妃故鄉香溪急流中冒險尋得的愛物送給了他。在葉老的畫室里,廣西紅水河的帶葉紋卵石、長江三峽豐彩石與芝麻石,古巴海岸的珊瑚石、南極的石子應有盡有,簡直成了奇石博物館。
現代著名作家賈平凹也是個“石癡”,他說“這天下姓賈的人都與石頭有緣,賈寶玉不是青埂峰上一頑石嗎?”玩石頭就玩石頭偏要找出個理由來,這正是賈平凹特有的執拗和幽默所在。愛石成癖的賈平凹有篇文章叫《丑石》,平凡而樸素,淡雅而深沉,那是他最早寫石頭的文章。誰知幾年來,他寫石頭的勁頭越來越大,竟陸續寫了百十篇。賈平凹笑笑說,“我快成地質學家了。”
歷史上敬石、供石、賞石、寫石、畫石、藏石現象,大多出現宮廷皇室、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之中,知識階層“愛石”、“賞石”之風進一步升華了這種藝術創造活動的品位,豐富了石文化的藝術欣賞內涵。
TAG 標簽: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