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意 賞天下奇石
時間:2013-05-08 來源:洛陽市賞石協會 作者:閑云野鶴 點擊數:在水一方-長江石
長江石,情若癡;景入畫,韻如詩;藻思錦綺,美妙絕倫。
采集來天地日月星辰之靈氣;收納起浮光云霞虹霓之色彩;
緊趨著宇宙運衡循環之律動;雁偕于六合爾雅簫聲之逸韻;
石作紙,水當墨,洪荒運筆,描畫出波瀾壯闊的華美丹青;
石展卷,水融律,歲月如歌,吟詠著如泣如訴的感人篇章。
只有人們想不到東東,沒有長江石做不到的藝術表現能量。
天地宇宙,世間萬物,長江石上敢說應有盡有,淋漓盡致。
吾對長江石珍愛有甚,可以說情有獨鐘。皆因為沉迷于“她”沉魚落雁般的花容美色;欣賞“她”溫文爾雅的奕奕豐采;仰慕“她”唯美靈秀的雋永內涵;驚撼“她”千變萬化的藝術造形;敬佩“她”張弛有度的大家風范;更是敬重“她”容納百川的寬廣胸懷。這些年來為長江石寫了不少東西,大都是抒發自己對長江石的欣賞、解讀和愉悅心情。雖然純屬“一己之見”,但終歸是“敝帚自珍”,總想著“以文會友”,能與他人有些交流。
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在拿出來一些,與石友們分享快樂。
管文杰-南極仙翁
詩賞
長首隆額蓮花冠,白眉白發配白髯;
鶴氅蟠桃長拐杖,腰掛葫蘆貯仙丹。
慈眉善目心腸好,鹿鶴童子伴身邊;
南極真君壽星老,太平長壽代相傳。
貴妃沐浴 范磊
詩賞
紅顏婉妙,玉體橫陳;酥胸碩乳,細軟香溫。
華清池水,湯泉滑珍;豐腴凝脂,蘭麝馥芬。
天然麗質,韶秀含馨;貴妃沐浴,滿璧生春。
綽約放浪,裸伴悅君;風情萬種,色扭乾坤。
嬌羞無力,妖冶芳心;笑盈百媚,解語知音。
六宮粉黛,失色疏恩;三千寵愛,獨賚一身。
美人出浴,薄粉輕勻;春宵帳度,侍寢銷魂。
奇石天賜,國色江琛;歲沁畫筆,點石成金。
賞析
佛經中說,佛光乃釋迦牟尼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
天地孕育萬物,萬物皆有靈性。頑石有緣,天地通融;佛光普照,慈善無極。
又云:佛光收入眼,始于心。有形抑或無形,皆在一念之中!
神圣的光環里,蘊藏著每個生命善良的本性和智慧的光明。南無阿彌陀佛------
詩賞
菩提智慧覺悟,五彩斑斕寶光;大慈大愛生命,佛陀普濟嘉祥。
梵音佛法能量,禪機精蘊玄黃;眾生同登彼岸,超脫空寂無疆。
長相依 李建云
詩賞
緣締天成伉儷,石屏畫影雙棲。源本青梅竹馬,巹合結伴朝夕。
琴瑟調諧恩愛,耳鬢廝磨相依。花前月下情侶,海誓山盟夫妻。
幸福人間二美,鴛鴦交頸桃溪。天地陰陽互補,倫常綿衍生息。
宇宙萬物父母,乾坤瑞聚瑰琦。曲賦丹青佳話,情抒萬古詩題。
孔明出山 肖德昌
詩賞
茅廬三顧請高人,對析隆中定上心;
依仗臥龍施巧計,掖扶賢主扭乾坤。
火燒赤壁東風借,白帝托孤諾使君;
北伐南征興漢室,勢均天下鼎三分。
賞析
此石紋理圖像極似黃山天都峰前的“童子拜觀音”。民間傳說,南海觀音途徑黃山,于桐樹下救起和養育了失去家人的孤兒,并以樹為名,給孤兒取名“桐仔”。長大后的桐仔知恩圖報,跪拜化身老婆婆的觀音,甘愿奉養老人頤年。觀音感其孝道,遂度桐仔成仙。桐仔(童子)拜觀音的形影也幻化成石,供世人景仰。
童子拜觀音 彭畢忠
詩賞·七絕
孝道從來赤子心,知恩桐仔拜觀音;
形留永世傳佳話,石卷紋華醒后人。
賞析
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曹子建)寫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睹一麗人,于巖之畔。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洛神之美,躍然紙上。
在這里,我們且不云其美,只述其情。此石畫面,佳人臨崖煢煢孑立,面對流水,垂首縈思,身邊云煙低鎖,藤蘿交織,越發襯出女子心亂如麻,落落寂寥的情懷。主畫面的人與景,在石青色的植物背景中,丹霞重抹,平添一絲無奈的惆悵。這倒是與曹植和洛神相遇分手之后,雖相知相悅的情景歷歷在目,但更多的還是對浪漫愛情無盡緬懷的苦澀思念狀況相符,固詠之。
洛神賦 江越進
詩賞
巖畔佳人立,洛水飛驚鴻;心若藤蘿密,神離隱寸衷;
轉眄尋子建,南柯夢君蹤;因何佳期誤?凌波舉步慵;
情傷感甄賦,弱水映愁容;欲卻眉頭鎖,偏又常憶儂;
徘徊飲珠淚,無力破樊籠;徒對流光逝,夕照一抹紅。
賞析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女慕貞潔,男效才良。進步發展的人類社會,人們始終追求著人性的自我完善。人們在生活現實中恪守遵紀,維護和諧;于精神層面,皈依寄托宗教信仰,在不斷追求“佛中有佛”更高境界的修行中,物我兩忘,快樂達臻。欣賞此枚長江石,整體構圖精到簡約,石本設色古樸典雅;畫中人物俯首靜坐,神若心止;兼之畫中有畫,人中有人,文化寓意平添玄奧,著實耐人縈思尋味;且畫面人物輪廓極為清晰肖酷,外觀概貌渾圓飽滿有形;石之基調對比度亦柔和佳妙,如水墨淡彩渲染如斯,筆墨韻味堪稱工足老到。無為修我非常道;無我修心上善佛。
佛中佛 魏公民
詩賞
道中道,佛中佛;佛即道,道即佛。
修我無為非常道;修心無我上善佛。
我在佛中佛是我,佛在心中心是佛。
人尊道德人上人,佛歸空寂佛中佛。
注釋:
道家教義:修德筑道,修身養性,順其自然,反本回源,修本心,得自我。以“無為”之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則修身。
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為“諸行之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漏皆苦”。 按照佛教的理論,自覺覺他者為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真正的修為不分在家或是出家,只在于自己的心意在什么地方。身在紅塵,心已出家;放下即自在。
賞析:
此方長江芙蓉石,古香古色,畫意老到;畫面云濤迭起,怪石嶙峋;有如風起云涌,瞬息萬變,天空低沉,云譎波詭;一人臨崖倚石,端然而坐,潛心寧息,靜觀云海。
莫看亂云橫卷,遮蔽日月光輝,待到秋高氣爽,金風颯颯,盡掃霧霾,山川錦繡,重收眼底,云鎖翳幕豈能再存乎?!此石大有冷眼向洋看世界,坐觀云起,看爾橫行到哪天的意境,可謂禪意十足。
座觀云起 關遠惠
詩賞:
拈須坐看亂云飛,橫卷驍騰蔽德輝;
笑待秋風蕭瑟至,澄清玉宇百川歸。
詩賞
這里沒有生命的熾旺,只有烈日炎炎的沉寂與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如果沒有那些在視線盡頭依稀能見的山影,簡直不知沙原究竟要延伸到何方。一支滿載貨物的駝隊,面對無盡的艱險,忍受著饑渴與寂寞,從容不迫,向著前方,邁著堅定的步伐。駝鈴搖響沙漠千古的絕唱,風沙為他們吟誦生命的贊歌,疾風知勁草,烈火金真金。人與駱駝相互陪伴跋涉的歲月,在戈壁沙原完成著一次次穿越,駝隊成為大漠永恒的風景。
沙漠之旅 李尚武
詩賞·七絕
黃沙大漠少人煙,苦涉荒蕪拓路艱;
載重途遙知勁旅,橐駝荷任美名傳。
取經路上 天趣奇石館
詩賞 :
痕留西域師徒影,東土高僧享大名;
玄奘秉誠人眾仰,金猴掣棒鬼神驚。
厚敦簾卷沙和尚,巧智天蓬色悟能;
馬策白龍求正果,歷經艱險取真經。
賞析
《莊子·在宥》“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見之。”
這方畫面石,玄天虛迥,云蒸霞蔚;天際綽影依稀,仿佛龍鶴飛舞;下方兩個人物臨崖,其中一個仙風道骨,端袖背手,悠然而立;另一個寬袍大氅,頭頂王冠,執手恭敬相對;恰如一幅“黃帝求道”圖。
天子問道 劉滸
詩賞
黃帝土德瑞,公孫立軒轅;為求安邦治,問道崆峒山;
虔行萬里路,崖底仰翠巔;歌舞操牛尾,焚香裊青煙。
仙人廣成子,駕鶴現云端;盤頂三匝繞,點化吐真言:
積云方有雨,秋至谷穗彎;潛心治天下,累積筑高壇。
天子感恩淚,平地涌清泉;歸國勤發奮,任能攬群賢;
滅蚩威涿鹿,斗炎勝阪泉;文洽武功赫,大統疆土延。
思師二求道,百歲續前緣;放下帝王架,誠懇拜仙山;
不懼膝行苦,染血溯臻源;心誠通百道,得面恩師顏。
探詢長生道,修身養性詮;窈冥至精宇,昏默至極田,
抱神無聽視,形正靜清參;弗動心精氣,長生列仙班。
聆圣心豁朗,靜修居荊山;養身壽百二,鑄鼎頌華顛;
碧霄霞萬道,金龍接凱旋;天子終得道,鼎湖慶升天。
注釋:
昏默:糊涂沉默,難得糊涂。窈冥:遙空;極遠處;深遠渺茫貌。華顛:頭發上黑白相間,指年老。
黃帝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他聽說仙人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于是不顧萬里之遙,一路風塵仆仆前來拜師問道。此時黃帝四十歲,做國君二十余年,不免擺起威儀排場。黃帝端坐象背之上,元妃嫘祖乘車在后,另有文臣、武將、武士等百多人。
車仗來到崆峒山,只見層巒疊嶂,巖崖危峻,無路可上,只得停于山下。黃帝在山下肅穆敬候許久,不見山上有一點動靜,不禁惶惑地問嫘祖:“是否我心不誠、志不堅,廣成子不愿見我?”嫘祖答:“我們從北斗星之東,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到此斗柄之野,大家的鞋都磨穿了,怎能說心不誠、志不堅呢!”臣下接說:“我們歌舞起來,仙師也許會下顧。”黃帝同意,于是焚起香草,青煙裊娜,香氣襲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邊舞邊唱,聲振山谷。
這時,廣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師正在對弈,玄鶴童子告知廣成子:“軒轅氏在山下。”廣成子早知黃帝來意,笑道:“真荒唐,不去治國,卻來求仙。”廣成子跨鶴飄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飛追隨,發出陣陣悅耳鳴聲。廣成子在云端出現,黃帝等人惶恐跪倒在地。以極崇敬之語氣,朗朗陳述:“弟子一片丹誠,前來求教,敢問仙師,至道是何?”廣成子乘鶴在黃帝等人頭頂盤旋三匝,語意深長地說:“治理天下者,沒有見積云就想下雨,沒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哪里能談至道呢?”言畢,拂塵一揚,仙鶴騰飛,隱入云霞之中。黃帝悵然若失,望著崆峒山,回想仙人言語,不由心酸垂淚。在黃帝落淚的地方,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綠晶瑩,據傳乃黃帝淚珠。
黃帝畢竟悟性高,回國后勤勞焦思,憂國憂民,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在這些能人幫助下,造宮室、舟船、弓箭,創天文、歷法、書契等等;嫘祖則教民養蠶繅絲;黃帝還寫出一部醫書《內經》。后來在阪泉戰勝炎帝,在涿鹿擒殺蚩尤,統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顯赫彪炳。
黃帝很想念廣成子。他一百歲時,單獨一人再上崆峒拜師問道。黃帝路見一位赤發長者,便恭立道旁,施禮讓路。長者笑道:“學會謙恭,始能求真。好!”黃帝趕忙上前打聽:“請問長者,哪條道可通崆峒仙界?”長者吟道:“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說罷倏然不見。原來這長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黃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頭,廣成子不向他傳授至道,才特意前來指點。
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長者四句偈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拜伏爬上崆峒。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黃帝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至今去崆峒山路上,還能看到這種石子,人們把它叫做“血兒石”。當黃帝膝行到山下時,廣成子派金龍把他接至山上。黃帝見廣成子,稽首再拜,請教如何修身養性,才能達到長生不老之道。廣成子贊他問得好,并以平緩語氣說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心,無搖汝精,存神定氣,乃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黃帝一字一句牢記在心,只覺心明眼亮,豁然開朗,稱頌:“仙師真乃圣明!”
黃帝回國后,居于荊山極高處之昆臺上,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他在一百二十歲時,命人取首山之銅,鑄寶鼎于荊山之下。鼎成之日,正當設宴歡慶之際,忽見空中霞光萬道,一條黃龍垂須髯而下,元妃見狀大驚,黃帝對她說:“不必驚慌,這是天帝派來迎我的。”于是離席騎在龍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黃帝袍服,也跟著上去。傳說當時宮中大臣隨從黃帝乘龍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來把黃帝乘龍升天之處,叫做“鼎湖”
TAG 標簽: 奇石
最新評論:
- 全部評論(0)